近期,連續陰雨天氣給秋收秋種帶來嚴峻挑戰。運城市農業農村部門迅速行動,在全市范圍內開展“搶收搶種保豐收”行動,取得階段性進展。
運城市農業農村局及時發布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,提前將小麥播種面積任務分解至各縣(市、區),指導做好田間排澇、設備準備及農機調度等準備工作。目前,已組建90支專業化農機應急作業隊,建成3家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和2家農業應急救災中心,統籌調度各類應急農機裝備1146臺(套)。
為確保農機高效運轉,已培訓農機手、修理工5800余人,檢修各類農業機械3.3萬余臺。同時,調度烘干點164個,投入烘干設備172套,日烘干能力達2.33萬噸,有效保障搶收糧食的及時烘干處理。通過部級調度平臺和市縣微信群的雙重調度,實現了市域內機具的有序協調,并與臨汾等周邊市簽訂應急互助協議,利用作物成熟時間差進行跨區域機具互助。
該市農業農村局組建了14支技術指導服務隊,深入各縣(市、區)的種糧大戶、合作社及烘干點開展一線指導,確保技術措施落實到田。
截至目前,該市已累計投入各類農機具9044臺;秋糧已收獲66.75萬畝,占總面積430.01萬畝的15.52%,預計秋收工作將在11月上旬基本結束;冬小麥大面積播種10月15日展開后,將于11月下旬結束。

10月15日,晨光熹微,定襄縣南王鄉南王村的田野里已引擎轟鳴。履帶式收割機所過之處,成行的玉米稈被整齊推倒、吞進“腹中”,金黃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傾瀉進儲糧倉。
“履帶式收割機同時實現收獲、脫粒、翻地,綜合成本遠低于傳統機收模式,讓人安心更省心。”說話間,村民楊二虎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。
馬路旁邊,收購商的卡車早已等候在側,剛剛收獲的玉米實現了從田間到收購的“無縫對接”。收割機的儲糧倉緩緩伸出傳送管,嘩啦啦的傾瀉聲成了這個秋天最動聽的豐收曲。
在不遠處的烘干點,定襄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韓國紅抓起一把溫熱干燥的玉米粒,語氣中滿是欣慰:“顆粒歸倉,就是今年豐收最大的底氣!”
從搶收到烘干,這條高效協作的秋收“流水線”,成為當地應對秋雨、搶抓農時的關鍵。早在9月底,定襄縣便提前組織摸排農機裝備,特別是履帶式收割機、谷物烘干機等情況,并成立農機聯盟應急隊,每逢雨停時,立刻對接合作社、種糧大戶以及廣大農民的用機信息。
韓國紅表示,目前定襄縣共投入收割機453臺,搶收面積16.6萬畝,投入烘干機22臺(套),日加工能力達8000噸。
站在田埂上,楊二虎望著剛剛完成搶收的土地,語氣里滿是感慨:“從沒見過這么快的搶收速度。”糧倉里,金黃的玉米堆積如山,散發著新糧特有的馨香。
陽高:引導合作社全力參與搶收
10月18日上午,秋雨初歇,陽高縣獅子屯鄉東雙寨村的田野里,一輛輛履帶式收割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。農機手徐彥軍穩穩操控著方向盤,在泥濘的田壟間穿梭。
“履帶不怕陷,這種天氣就靠它了。我們抓住一切可作業時機,雨停搶收、雨時檢修。”連日來,徐彥軍和同事們每天凌晨出工、深夜收工,一臺收割機日均收割約40畝玉米。
村民胡悅站在田埂上望著滿車金燦燦的玉米,幾天來一直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。他說:“多虧政府及時協調來這些‘鐵履帶’,解了燃眉之急!”
為應對陰雨天氣,陽高縣統籌調度全縣履帶式收割機,優先保障低洼地塊,并通過推廣“包村包面積”的機械化托管服務,引導合作社全力參與搶收。
“每畝30元的秋收補貼,實實在在為農戶減負,在搶收關鍵期更顯重要。”據該縣悅隆寶昌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建飛介紹,其合作社不僅新購4臺履帶式收割機投入作業,更為周邊6個村提供全程托管服務,面積超10萬畝。
據了解,陽高縣秋糧面積共77.12萬畝,目前秋收面積已經過半。而收割之后,濕糧烘干成為另一場與時間的賽跑。
在大白登鎮山西匯豐農業科技發展專業合作社,烘干設備晝夜不停。負責人李志超表示,目前,合作社已完成6000余噸玉米的烘干作業。
為全面提升糧食產后保障能力,陽高縣公布全縣烘干點分布圖及聯系方式,引導農戶就近烘干。與此同時,該縣安排技術人員深入一線提供指導,切實保障秋糧安全歸倉。
客服熱線: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