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禹城市辛店鎮洪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田里,4臺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同時作業,金黃的玉米粒穩穩的落進車倉里,“4臺作業機同時作業,每天的作業量在300到400畝之間,合作社一共有4000多畝地,八到九天能全部收獲完成。”洪旗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孫洪旗說。
為提升秋收效率合作社從外地調配30臺履帶式收割機投入作業,同時對收獲的玉米加緊烘干,確保糧食安全歸倉。“今年又加了4個烘干塔,日烘干量在400到500噸之間,4000畝地,十來天全部保證烘干。”孫洪旗說。
農機改裝破困局,搶出秋收“加速度”。在張莊鎮周奎禹村的大田里,改裝的履帶式莖穗兼收收割機化身“鐵腳板”,在田間往來穿梭、轟鳴作業,這一刻,種糧大戶王洪峰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了地。

機器前端的割臺精準“咬住”玉米稈,切斷、摘穗、剝葉、粉碎秸稈的動作一氣呵成,行云流水。車身一側,金黃飽滿的玉米粒就源源不斷涌入機身糧倉;另一側,粉碎的秸稈也收進車倉。“為輪式收割機加裝履帶裝置,成本僅需2-3萬元,改裝后的履帶式收割機在雨停后可較輪式收割機提前3至5天下地作業,大幅提升了搶收效率。”王洪峰說,并且莖穗兼收收割機不僅收了玉米,還秸稈回收,更有利于土壤散
搶收秋糧的同時,張莊鎮還在產業鏈上做文章,依托周奎禹村黃貯飼料加工基地,探索“農機改裝搶農時+秸稈加工促循環”的新路徑,回收的秸稈經粉碎、壓塊、發酵等工藝,制成高營養、易儲存的“面包草”黃貯飼料。這一“變廢為寶”模式年產優質飼草8000噸,銷往禹城、濟陽、齊河等地的養殖企業,形成“秸稈-飼料-養殖”綠色循環產業鏈,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。
為做好當前防汛和“三秋”生產工作,禹城市統一調配310多臺履帶式收割機投入作業,確保糧食安全歸倉。同時農業農村局成立“三秋”生產工作黨員幫包指導組,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,將科學指導意見真正傳達到生產一線,因地制宜指導落實搶收、晾曬、烘干各項措施;科學指導群眾落實好晚播小麥“四晚一促”技術應變措施,適期適地適量適墑播種,護航秋種備播。截止10月20日,禹城市秋糧應收面積78萬畝,已收66.73萬畝,進度85.51%。
客服熱線: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