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不用人駕駛,機器就能在農田里完成耕地、播種一整套流程。
10月24日下午2時許,在保定市淶水縣義安鎮下莊村的農田里,一臺無人駕駛的拖拉機正自主行進。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,田地被整齊劃一地翻開,麥種被精準地撒入土中,翻起的土浪猶如用尺子量過一般筆直。
“我們合作社的‘新成員’——雷沃智能駕駛拖拉機才‘上崗’三天,就已經成了我們種地的得力幫手!”淶水縣立龍小麥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立龍笑著說。
無人操控,何以實現精準作業?張立龍掏出手機,將屏幕亮在記者眼前。“秘訣就在這里。這是跟拖拉機配套的智慧農業管理平臺,它相當于農機的‘智慧大腦’,所有操作都靠它指揮。”她說。
她邊演示邊解釋,只需提前在系統中輸入作業范圍、行進路線、轉彎半徑等基本數據,通過北斗導航系統精準定位,拖拉機便能自動規劃路徑,實現全流程無人化作業。“自動掉頭、自動耕種,一氣呵成。”張立龍說。
說話間,她用手指向農田里正在作業的拖拉機,記者注意到,機身前后左右都裝著黑色的監控設備。“這些設備能把耕深、作業面積、油耗這些數據,實時地傳回智慧農田管理平臺。平臺根據這些數據,會自動分析農機的作業質量和效率,要是發現哪里耕深不夠、路線有偏差,會隨時調整作業參數,確保每一寸地都精準耕種。”
作為淶水縣的農業重鎮,義安鎮糧食播種面積很大。但在過去,當地農業生產長期依賴傳統農機,每到農忙時節,常因人力緊張而耽誤生產進度。如今,農民通過手機指揮,無人農機就能下田干活,傳統的農耕方式正在發生實質性的變化。
“往年一到這時候我就發愁。”張立龍說,人手緊、任務重,心里特別沒底。而如今,無人拖拉機的引入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。“一臺效率能頂過去三臺,每畝地還能節約人工和用水成本約15元、燃油成本24元左右。”她說。
無人拖拉機的順利落地與推廣,離不開當地對智慧農業工作的持續推動。今年以來,淶水縣重點推進智能農機信息化升級改造、智慧農場管理系統建設等工作,逐步構建起從播種、田間管理到收獲的全流程數字化作業體系,推動農業生產向全程智能化邁進。
截至目前,全縣已建成面積2000余畝的智慧農場核心示范區,智能灌溉、無人機植保、無人駕駛拖拉機與收割機等先進裝備陸續投入使用。下一步,該縣計劃以此示范區為基礎,輻射帶動周邊耕地實現智能化升級,破解“用工難、效率低、成本高”等農業生產現實難題。
客服熱線:











